產品描述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建筑工程技術領域的進步也不斷推動著建筑規范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很多已建建筑的老化已導致其承載力和安全性不斷下降,遠遠**當前規范的要求,鋼筋混凝土的加固技術便在這種大背景下應勢而出并不斷發展。
08年的汶川地震和10年的玉樹地震較是敲響了建筑結構界的警鐘,舊建筑中的各種結構問題凸顯而出,如何合理的加固結構提高建筑結構在地震中的延性成為工程師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1粘鋼加固法原理
粘鋼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構件表面的承載力不足位置采用特制結構膠,一般為樹脂類膠粘貼鋼板,使二者能夠牢固的形成一體,連接為一整體受力體系,共同受力和變形,增強原結構構件的抗彎或抗剪能力,滿足正常使用的一種方法。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以下簡稱規范)指出,粘鋼加固方法主要適用于鋼筋混凝土受彎、大偏心受壓和受拉構件的加固,簡單來說,就是配筋不足、梁端箍筋未加密等的情況,通過鋼板的承載力來補充原結構的不足。
規范同時指出,當采用此種方法對梁板等受彎構件進行加固時,除《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的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需要遵守外,尚應遵守規范的一些假定,簡單的說便是以下幾條:①平截面假定;②忽略混凝土抗拉強度;③對于鋼板,σ=Eε;④對于混凝土,σ=f2ε/ε-ε/ε,其中混凝土應變ε=0.002;⑤考慮二次受力時,要按照構件的初始受力確定粘貼鋼版的滯后應變;⑥達到承載能力狀態前,混凝土與鋼板不出現剝離破壞。
結構加固方法如圖1~圖2。
h
2粘鋼加固法的理論發展及工程應用
在理論上,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學者開始對粘鋼加固分析和研究:1989年,成立粘鋼加固技術課題研究協作組,對其進行全面研究,一次編寫了相關規定;1990年,羅競寧、顧慧娟等也進行了少筋梁、適筋梁和筋梁粘鋼加固的試驗研究;1990年,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組織編寫了《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規范》;1995年,萬墨林、韓繼云等對混凝土加固結構受力特征及破壞機理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固結構與原普通結構在設計概念上的本質差異;1996年,同濟大學顏德恒教授及其研究生通過理論計算和試驗結果進行對比,探討了粘鋼加固的受力機理;1998年吳耀輝通過粘鋼加固的試驗進行了粘鋼加固梁的粘貼滑移、早起破壞、錨固長度等方面的研究;2000年,梁叢中通過兩榀框架構件的低周反復荷載試驗,對用粘鋼方法加固框架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進行了分析;2003年,劉敏對靜力條件下的粘鋼加固混凝土梁進行了數值仿真分析;2006年我國新頒布了《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為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施工提供了新的技術性標準和理論性指導。
粘鋼加固當前在工程中的應用主要為混凝土柱和梁,主要應用范圍涵蓋以下幾類:①上世紀早期、中期設計的建筑,一方面當時的設計要求較低,另一方面至今也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使用年限,在各種使用條件自然條件下已經遭到嚴重破壞,隨時有可能發生倒塌。例如山西紡織印染廠、山西省圖書館舊藏書樓。②設計階段假設錯誤或者配筋不足引起的局部破壞結構。例如山西省人大常委辦公大樓、國內一個工程遼陽化纖總廠變電所大樓承載梁裂縫處理。③施工階段的不當操作引起混凝土強度不足、保護層偏大等問題也越來越多的采用了粘鋼加固法。如山陰縣七里溝新村小學教學樓。④結構改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結構加層、功能改變,粘鋼加固法能夠有效的解決這類問題,并且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其中。
3粘鋼加固法的發展前景
根據現在的文獻資料,很多科研學者已經對粘鋼加固法進行了許多定性分析及實驗,對粘鋼加固的承載力和抗震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成果,這些在建筑結構設計中主要仍為混凝土柱及混凝土梁,對節點的實驗和分析較之相晚,也較少,但在現代建筑規范“強節點弱構件”的要求下,卻顯得尤為重要,亟待發展。
當下的建筑結構設計往往偏向于安全,但在加固設計中,若在構件承載力不足的條件下過度的加固構件而忽略了節點相對于構件的強弱,同樣也會違反“強節點若構件”的要求,非但不能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承載力,還有可能使塑性鉸的位置在不正當加固的情況下發生偏移,使破壞形式轉化為較為嚴重的節點破壞,因此,粘鋼加固后的節點抗震性能也顯得較為重要。
給業主100分的粘鋼加固工程,需要滿分的施工隊伍,我們從施工安全方面滿分,
產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