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描述
2 植筋技術加固原理
植筋技術是在需連接的舊混凝土構件上根據結構的受力特點,確定鋼筋的數量、規格、位置,在舊構件上經過鉆孔、清孔、注入植筋粘結劑,再插入所需鋼筋,使鋼筋與混凝土通過結構膠粘結在一起,然后澆注新混凝土,從而完成新舊鋼筋混凝土的有效連接,達到共同作用、整體受力的目的。
由于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植筋錨固已不必再進行大量的開鑿挖洞,而只需在植筋部位鉆孔后,利用化學錨固劑作為鋼筋與混凝土的粘合劑就能保證鋼筋與混凝土的良好粘接,從而減輕對原有結構構件的損傷,也減少了加固改造工程的工程量,又因植筋膠對鋼筋的錨固力,使錨桿與基材有效地錨固在一起,產生的粘接強度與機械咬合力來承受受拉載荷,當植筋達到一定的錨固深度后,植入的鋼筋就具有很強的抗拉力,從而保證了錨固強度。作為一種新型的加固技術,植筋技術不僅具有有方便、工作面小、工作效率高的特點,而且還具有適應性強、適用范圍廣、錨固結構的整體性能良好、價格低廉等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結構加固及混凝土的補強工程中。
3 植筋技術施工質量關鍵控制點
筆者從一些加固實例及有關文獻中總結認為化學植筋的施工質量關鍵控制點主要有以下方面:
3.1定位
依照設計圖紙的要求,對所需植筋的部位進行定位放線。在所需植筋點作出明顯的標志,以便鉆孔。定位時,要結合設計圖紙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的有關要求,盡量避免原結構中鋼筋所處位置,以免鉆孔時鉆到原鋼筋,影響植入鋼筋的深度而減弱植筋的效果。
3.2鉆孔
植筋定位要準確,鉆孔時要避免鉆斷原結構鋼筋,做到一次鉆孔成功,檢查構件混凝土強度,必須達到C20以上。按照設計要求確定鉆孔的位置、孔徑和深度,外側孔壁與鋼筋混凝土構件邊緣間的寬度≥5mm以上,鉆孔后的孔壁應完好,無裂縫和蜂窩等。其質量控制關鍵是鉆孔釓徑和鉆孔深度一定要按《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的有關規定進行,不得按經驗值估用。
3.3清孔
鉆孔后應立即清理,用刷子擦掃孔壁灰粉并用壓縮空氣吹凈鉆孔內的灰粉,然后用干凈物體臨時封堵封孔口,以防塵土、砂粒等雜物落入。其質量控制關鍵鉆孔后必須清掃干凈,以增強與化學膠的粘結力。
3.4植筋表面處理
植入鋼筋的規格、數量一般由設計單位進行計算確定。設計人員依據混凝土結構工程加固所需的承載力或彌補結構不足的實際情況,依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的有關要求確定所需植入鋼筋的規格、數量。另外,施工中需預埋、預插的鋼筋錯位或遺漏時,植入鋼筋的規格、數量同原設計要求。
植筋應先通過物理試驗,采用機械法或鋼絲刷擦除植筋部分表面鐵銹和氧化層,然后用丙(化學試劑)除去殘留油污,經處理的鋼筋應盡快植入孔內,避免二次污染。其質量控制關鍵是鋼筋植入部分表面干凈,以增加與化學膠的粘結力。
3.5化學粘合劑灌注
目前市場上供應的粘結劑種類、型號較多且性能各異,而粘結劑又是使植入鋼筋與基體混凝土牢固錨固在一起體現植筋效果的關鍵材料。因此,在實際施工中,選擇一種安全可靠,質量穩定,性能較好的粘結劑是確保工程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大多數化學粘結劑均為雙組分材料,用長嘴器具深入成孔底部,通過擠壓器將化學粘合劑在孔內從里到外漸漸填孔并排出空氣,注漿量為孔深的1/2~1/3。其質量控制關鍵是從孔底開始注漿,漿體不得有氣泡存在。
3.6鋼筋植入
將處理好的植筋緩緩慢旋入孔內預定濃度,其質量關鍵是植筋必須緩慢旋入。
3.7養護固化
已植入孔內的鋼筋在常溫下養護,直至使用的化學粘結劑固結的規定時間。其質量控制關鍵是保證固結時間,中間不得擾動。
植入鋼筋后,鋼筋與混凝土的連接應能滿足規范及施工、使用的要求。除了要保證連接的強度、耐久性外,還應具有可焊接性,以及能滿足一定的*要求。
4 植筋技術的缺陷及建議
4.1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受力主要了決于它們之間的粘結能力。植筋為后錨固方式,錨固鋼筋與握裹層混凝土問的狀態同先錨固鋼筋與握裹層混凝土間的狀態相比具有以下不利因素:
4.1.1植筋時的鉆孔對周圍混凝土造成一定的損害;
4.1.2清孔不干凈會使結構膠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顯著下降;
4.1.3植筋操作中注膠不飽滿使實際錨固深度降低;
4.1.4溫度、濕度、振動等條件對結構膠耐久性的不利影響;
4.1.5結構膠本身的質量穩定性的問題。
4.2在設計與施工中要盡量避免以上不利因素的影響,建議:
4.2.1根據現行《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中所規定的鋼筋錨固深度要求,結合結構膠的性能指標應盡可能的將植筋的錨固深度加固(尤其在后加牛腿、懸挑梁、板的情況下)不應片面按照廠家資料去做。
4.2.2建設單位應選擇*施工公司進行施工。
4.2.3施工現場應進行相當數量的植筋的檢測試驗。
4.2.4對特殊結構構件應采取其它措施配合并加大數量提高安全儲備。
產品推薦